“融光焕发”的金融街
——专题摄影人聂振声老师的九个感悟
图文/聂振声

北京金融街聚集了中国“一行二会”和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国企总部。金融资产规模已达到40万亿元,占全国的47.6%,控制着全国65%的保费资金和95%的信贷资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它历史悠久,750多年前,元大都建城时的金城坊便是它的历史起点,坊里遍布银号、金坊,是当时的金融中心。1993年,国务院批准将这里规划为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北京金融街应运而生,在64条胡同的基础上改造兴建,于2008年建成。
“融光焕发”的金融组照,是我在2015年金融摄影家协会举行的届展上获得的金质收藏奖,并在第十五届平遥国际摄影展和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周上进行过个人展览。最近、应金融摄影家协会的约稿,我来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拍摄金融街专题的感悟,不当之处,请您批评指正。
一、发现总结借用阳光来抒发感情,拍摄出-个“融光焕发”的金融街。
金者,财富也。金融街聚集着一行二会,一些银行和央企总部,是中国管理财富最集中的地方。金融行业要充满阳光,权力和财富要在阳光下运行,给人民和社带来温暖。我以阳光照耀在建筑物上的图片,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拍摄出-个“融光焕发”的金融街。


二、创新发现总结如何拍“动”金融街
北京金融街它靠近西二环,各个楼宇的特点是不高、敦实且厚重,但它和其它街道建筑一样是不动的水泥森林。在拍摄过程中我不断的在想,“融”者,流通也,俗话讲:生命在于运动,感情在于走动,生意在于倒动,资金在于流动, 流水不腐。那如何能把金融街拍动?如何能把感情融入?最后想通了,动与不动是相对的,如果把不动的建筑以外的东西拍动了,那不就是把金融街拍动了吗?于是,我就在金融街找到能动的东西并把它拍出动感。我从地面上能动的人、车、 水和天空中能动的云、旗和树六个方面创新发现总结了六动拍摄法,利用不同的速度、角度和构图拍摄出了一个流动的金融街。天空中还有能动的东西就是鸟和飞机,但这两者在金融街沒拍到,估计也拍不到了。


三、发现总结六个摄影角度
在一个机位,用不同的视角会拍出不同的作品,作为金融街一个专题的摄影,更应该有不同的视角来拍摄,以展现整个专题作品的魅力,因此我创新发现总结了六个摄影角度:地面平视角、地面上斜视角、高楼上平视角、高楼上下斜视角、地面上正朝天视角、高楼上正朝地视角。


四、三影中的金融街
摄影摄影,一般的讲摄影就是讲光影。而世界上称的上影的就三大类:光影、剪影和倒影。


五、创新发现总结七种倒影
我上过北京最有名气的两个摄影学校,专门学习摄影,听过很多专题摄影讲座。他们对摄影的光影、构图讲的很多,但在影的方面只是介绍了影包含光影、剪影和倒影,都没有细致展开。在倒影方面大家普遍认识的下倒影,我在上节表述过。在长期拍摄金融街专题的过程中,我创新发现总结了七种倒影,即上倒影、下倒影、前倒影、后倒影、左倒影、右倒影、两面倒影。这七种倒影顾名思义,就是倒影在你要拍摄的主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两侧这些方位。这种拍法技术虽不难,但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六、做一个有想法的摄影人
用好相机不如用好你现有的相机;用什么拍不重要,拍出什么样的作品最重要;耐看的作品不如耐思的作品;不论相机还是手机,后面的头比前面的头更重要;不论拍什么,做一个有想法的摄影人很重要。
这些观念我认为很重要,所以,我在拍摄金融街专题中(当然也包括拍其他作品时),将其贯彻始终。如下几张作品算不算是个有想法的摄影作品呢?
1、古今对话
金融街建设时胡同全部被拆除,仅保留了三处古建筑。我开始拍金融街专题时,对这三处古建筑有点看不顺眼,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下边的三个平房,无论色彩、风格还是标高都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在多年的拍摄中,我逐渐喜欢上了它们。感觉它们正是新中国和北京市发展的缩影,如同天安门广场与周边的建筑、新华门与国家大剧院的对比一样,显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建筑历史与当今世界普遍建筑风格的融合,表现了改革开放、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下边这张作品就是一个代表。
我把城隍庙古建一角与中国移动大厦楼上的天线组合在一张图片上。湛蓝的天空作为背景十分干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古香古色与白灰蓝的现代色调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古建三角形的嘴与移动大厦三角形的楼体、圆形的天线成了造型上的对比;古代木质材料的嘴与现代钢质材料的天线形成了钢与柔的对比;五脊六兽和古瓦锯齿的房沿与二条直线的房沿形成了曲线条和直线条上的对比。一虚一实的结合蕴含了年代的久远与当今,嘴巴与天线的适当距离仿佛一古一今在我说你听,因此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古今对话”。
2、习惯了
雾霾天气这几年来的很突然,虽然在国家的不懈治理下,现在这种天气逐渐减少了,但人们早已适应了有雾霾的天气,出门戴口罩成了很多人的习惯。这幅照片倒车镜中的两个女孩,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仍然戴着口罩,是不是说明已经习惯了呢?
3、有钱不能任性
前几年李克强总理讲:有权不能任性,当时我在想,有钱也不能任性。照片中这些监控摄像头,就像各种监督机制,无时无刻不在监督着决策者。无论当多大的领导,有多少人在支持你、关注你,就有多少人在监督你。
4、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有一句非常好的广告词,一看图片你就懂。
是不是好的照片会说话?是不是中国人寿应该买我这张作品用在广告宣传上?是不是可以与姚明作做的广告一并使用呀?哈哈!
中国人寿若能精打细算,一定能够“更高、更快、更强”
中国人寿是金融街最高、地理位置最好的建筑,从摄影角度我对其情有独钟,从情感角度他们集团、财险北分、寿险阜成门公司都邀请我讲过摄影课,所以,给他们再发几张作品,作个免费广告,行吧!

七、一张有三个故事的照片
这个用三块石头组成的大石碑,座落在中国银保监会大楼南侧,有三个故事讲给您听听。
故事一、石碑上“金融街”三个字的故事
照片上的“金融街”这三个字是唐双宁的墨宝。唐双宁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曾任光大集团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听说他第一次字写的有些太草,一般人都不认识,于是金融街建设指挥部又请他重写了一次。重写的这次就是现在石碑上雕刻的龙飞凤舞、大气磅礴的“金融街”三个字。
故事二、拍这张照片时的故事
2014年的一天清晨,我在石碑前专注的拍片,突然有人说你在这拍石碑呢,吓了我一跳,一看是一个不认识的老年男人。我说是呀,他说,你仔细看看,它不是普通的石碑,石碑上全是胡同名。没有我们的搬家,建不成这金融街,这是对我们搬走的人的纪念。我一下产生了敬畏之心,心想一定要把它拍好,于是我就连续几天去拍它。在尝试了多种角度以及阳光的位置后,终于拍出了这张满意的作品,并把它作为了我金融街画册的封面。
故事三、用这张照片的故事
金融摄影家协会徐波主席决定让我给在京的会员做金融街摄影专题讲座。时任中金摄协的秘书长吴晓华在看完我准备的PPT后说道:“你从地上拍到天上,从早晨拍到晚上,从春天拍到冬天,没的说,可以了。”2017年6月25日下午,在光大银行会议室进行了讲座,结束时,主持讲座的金融摄协李象凯副主席和我一起,将这张照片赠送给了光大摄协主席张明翱,并请他转交给唐双宁老师,表达了光大集团对金融摄协的支持。

八、摄影的三个层次
书上说: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我认为摄影是一个广义词,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照像、拍片和摄影。具体讲:
第一个层次,照相—单纯的记录—“看山是山”—是啥拍啥,真实写照,谁都会拍。
第二个层次,拍片—记录加技术—“看山不是山”—有摄影技术、用摄影语言、讲究构图、用光等,很多人会拍。
第三个层次,摄影—创作艺术品—“看山又是山”—有思想、有艺术、有故事的精品,却极少人会拍。
九、什么样的作品是一个好作品
什么样的作品是一个好作品,这是一个沒有标准答案的命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拍摄金融街专题进行总结,个人认为兼具“七有一叫”就是好作品,即有光有影、有静有动、有虚有实、有想法、有故事、有视觉冲击力、有艺术感染力、叫人眼前一亮。此观点正确与否、完整与否可与您商榷。
即:有光有影、有静有动、有虚有实、有想法、有故事、有视觉冲击力、有艺术感染力、叫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