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之路网 9月26日 南京电(通讯员 郑应钊)秋分时节,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一行书画家,循着大别山的苍翠脉络,踏访了位于霍山的勤善堂养生基地。此行不仅是一场亲近自然的康养之旅,更交织着物产之珍、科技之巧、翰墨之韵与红色之魂,让每一步探寻都充满惊喜与感悟。

初入基地,目光便被连片的种植区牵引。石斛种植大棚内,附生在树皮上的石斛苗舒展着嫩绿茎条,气根轻垂,透着几分灵秀;隔壁的灵芝种植区更显神奇,伞盖饱满的灵芝静卧在培养料上,菌盖边缘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与草木清香。循着指示牌走进加工车间,科技感扑面而来:清洗、烘干、切片、提纯,一道道自动化流水线有序运转,将新鲜的石斛、灵芝转化为粉末、饮片与制剂,原本生长在山间的“灵草”,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正以更易吸收的形态走向日常康养。


走进艺博堂内,墨香早已萦绕。几张案几铺开宣纸,书画家们挥毫泼墨,笔锋流转间,或绘石斛的清雅、灵芝的雍容;山水画之厚润和灵气;花鸟画的艳丽和清泠;或高瞻远瞩的雄鹰;或富贵吉祥的孔雀;书法作品“勤善堂”的浑厚、“仙草养生”之境的悠远、"海纳百川"的胸怀。墨迹未干,这些带着现场温度的作品让笔墨丹青与企业理念在此刻相融,成为基地人文底蕴的鲜活注脚。

下午的霍山双宝品鉴会暨品牌见证大会,更将此行推向高潮。一方是晶莹的石斛汁、醇厚的灵芝茶,杯盏间漾着“霍山双宝”的甘润;另一方是专家学者的娓娓道来,从《神农本草经》中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的记载,到灵芝在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仙草”美誉,再到现代研究揭示的活性成分与保健功效,让舌尖的品鉴多了层文化与科学的厚度。当书画家们再次登台,将上午创作的书画作品郑重捐赠给勤善堂,掌声与茶香交织,为这场盛会添了几分雅韵。

书画家们还兴趣盎然的探访了“大别山石窟”,嶙峋的怪石、幽深的洞窟,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杰作。游览了国家地质公园,那些裸露的岩层纹理清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参观佛子岭水库,佛子岭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治理淮河而建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享有“新中国第一坝”的美誉。而大别山红色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斑驳的实物,将革命年代的烽火岁月徐徐铺展,先烈们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驻足沉思间,更懂今日安宁与康养生活的来之不易。

离园时,回望基地外连绵的青山,仍觉意犹未尽。这趟旅程,看罢了石斛灵芝的自然之珍,见证了科技加工的匠心之巧,品过了翰墨捐赠的人文之暖,听过了养生智慧的文化之深,更触到了红色土地的精神之魂。霍山的秋,不仅在山间草木,更在这一场融康养、文化与历史的相遇里,让人带着满身心的舒展与感悟,满载而归。
此次书画之旅,由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顾问单峰组织策划,院长方军,副院长王金城、高清林、于桂林,秘书长展华以及书画家王举明、俞雨华、刘凤云、陈宝珍、吉文成、张唯、高树训等荣耀参加。此次书画之旅活动,得到江苏勤善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卞开勤董事长的盛情接待。感谢朱海华团队热情周到的服务,使书画之旅圆满成功。
附:方军院长诗二首:
采风霍山大别山勤善堂康养基地感赋
一
勤善风清翠色嘉,
环堂叠嶂惜芳华。
石斛灵草清心肺,
静养颐年幸福家。
二
翠岭环堂气自嘉,
芝香漫砚染云霞。
挥毫尽得山林趣,
一纸清风度岁华。
(202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