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风,从人们的视野里丝丝掠过,闪耀着四季斑斓的光影,撩起眺望者深邃的眼帘,轻拂追梦人宽广的心扉。
冬风是白色的。她巧琢六角形晶莹剔透的冰菱,扑襟盈怀,霜染窗棂。她摇曳千树万树,盛开无数朵梨花。她携来银装素裹,装点山山水水。她翻作问寒问暖的哈气,如纤云萦绕于唇齿之间。
春风是绿色的。她轻拂稀稀疏疏的柳条,且看杨柳堆烟碧。她消融冰封雪覆的湖面,且看春水绿如蓝。她揽云带雨朗润田地,且看一畦春韭熟。“春风又绿江南岸”,风的脚步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点缀青绿的足印。
夏风是黑色的。骄阳似火,那重重叠叠的树荫便是夏风投下的身影。月上柳梢头,更深露重时,那穿堂入室的缕缕清爽送来一帘仲夏的幽梦。“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常常感动于夜的风,轻叩帘珑,将夜的雨便融入床头枕边那静谧而温馨的一隅。
秋风是金色的。历经春暖夏炎,风行至秋,生发出缕缕凉意,冷重、驻足、停歇,便沉积了满目金黄。低首湖畔,芦苇瑟瑟发抖,亦步亦趋;仰面苍穹,银杏叶密密匝匝,色压蔚蓝。
风,因无处不在,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她以“春、夏、秋、冬”四个顶天立地的大字传递着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消息,再悄无声息地烟逝于滚滚红尘的尽头。
还能听见吗?昨夜的暴风雪,故乡刮起的大烟炮儿;屋外的窗户纸呼啦呼啦地彻夜山响;室内盈窗的塑料薄膜鼓胀起来,撑住了烈风的来路。还能听见吗?“东风无力百花残”,“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化喜雨,润物细无声。还能听见吗?三伏的桑拿天,七月的流火日,就连风亦逃之夭夭,杳杳无踪。还能听见吗?唐风悠悠,诗圣杜甫浅吟低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从故乡来,风自远古去。风声如流水,化为袅袅若烟的生命记忆,而此时无声胜有声。
天地间弥漫着泱泱生气,搅动四季冷暖。气压此高彼低,对流形成此起彼伏的风,自由自在地流浪于天地间,演化为大自然的24节气。惊蛰万物复苏,阳气升腾。夏至热浪滚滚,如履蒸笼。立秋天高云淡,神清气爽。冬至寒气袭人,阴气鹊起。风之正气盘桓于冥冥之中,虽然无声无息,却不请自来,呼之即出。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为人类插上翱翔的翅膀。紫气东来,气贯长虹,气冲霄汉,风为人世间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英雄气短,人活一口气,风中饱含了一个人的骨气、胆气和浩气。这听不见、看不着的风,足以挺起一道顶天立地的钢铁脊梁,铸就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写的“人”。
风之为气,一气呵成于内在的精神,并呈现为外在的“风尚”。“九州生气恃风雷”,四季来风,每个时代都各领风骚,一展风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大潮,如骀荡的春风吹遍中国的大街小巷;新世纪,强起来、奔小康的中国梦正推波助澜,引领着新时代的风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风,绝对看不见也听不着,因为风在心胸之间水涌云飞,时时鼓荡生命旅程里激情燃烧的豪气,处处扬起人生海洋中高耸云天的帆蓬!
(作者:郭伟 《中华英才》半月刊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