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4月到1980年11月,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两年零八个月,他带领广东“杀出一条血路”,在改革开放中率先迈出关键步伐,为深圳、珠海特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胡耀邦同志所说,他“把守南大门”,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从1978年4月到1980年11月,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两年零八个月,他带领广东“杀出一条血路”,在改革开放中率先迈出关键步伐,为深圳、珠海特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胡耀邦同志所说,他“把守南大门”,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2012年11月14日至2025年10月23日,这12年零1个月零9天,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要管好治好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是一项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取得重大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铸就新的历史伟业,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吸引了全球目光。从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看,关注焦点集中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规划” “改革”“治理”等关键词上。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对这次全会的关注度之高,本身就说明了一个事实:今天的中国已深度嵌入全球体系,党和国家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具有世界意义。这种高度聚焦的背后,是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深切期待。这种期待建立在中国通过五年规划接续创造的发展奇迹上。“十四五”时期,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这意味着当主要经济体面临滞胀风险时,中国经济的稳健运行、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不可或缺的动力源。同时,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创新创造力已跻身世界顶尖水平,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航天探索等领域取得突破,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最活跃的源头之一。中国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取得了不起的发展成就,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以及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这种贡献的底气,来自中国独特的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开放。中国的高效能治理体系,不仅在推进脱贫攻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和组织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和清晰规划。高水平开放则意味着,今天的中国是开放包容、拥抱世界、与世界深度融为一体的中国。中国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坚定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共赢的合作格局。这种开放和治理的红利,正转化为全球企业和民众共享的机遇。
我们也看到,国际上总有声音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唱衰”或恶意揣测,但事实胜于雄辩。国际社会对四中全会关注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中国越来越重要。中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国正在不断为世界做出重大贡献。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一个不断自我变革、勇于担当、敢负责任的大国姿态,为世界发展不断探索前人未到之路,不断拓展人类发展的新边界。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等全球公共议题上,中国展现的国际担当重塑着世界对全球治理合作的理解。各国期待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更能通过全球治理倡议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贡献智慧与方案。世界期待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将改革创新红利更有效地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一个更加拥抱世界、与世界深度互动、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必将以高效能、高水平的现代化成果,继续在经济增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推动全球倡议落实等领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力。全会凝聚的共识,将不仅指引中国前行的航向,也将深刻影响世界发展的进程。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期间,“天宫”巡天、“嫦娥”揽月、新能源汽车畅销全球、国产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走红世界……我国现象级的科技成就持续涌现,创新阵地上不断冒出技惊全球的“黑马”。
习近平指出:“我们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未来五年,如何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两个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共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统筹部署,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专门部署。“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习近平多次论述三者的内在关系。从科技端看,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谈到,“我们坚持发展实业,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靠买进来,到现在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这条路走对了”。他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从产业端看,我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创新驱动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态势明显。
清代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诗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加速走出实验室 、走上生产线、迈向大市场,实现从“书架”向“货架”转化,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十五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澎湃中国经济新动能。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中国人民拥有伟大梦想,更拥有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吃苦耐劳、苦干实干的伟大精神。
习近平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解码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一把钥匙,是新征程上“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方向指引。实干是智慧的火花,它能点燃内心的激情,照亮前行的道路。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一种杰出的成就都与好逸恶劳的懒惰者无关。只有实干,才能跨越困难,才能创造辉煌。(作者系澳门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