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陕西站座谈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超6900亿个,服务企业超51万家。

人民网西安8月27日电 (记者申佳平)8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孙姬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陕西站座谈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超6900亿个,服务企业超51万家。
孙姬指出,信息通信业研发投入大、技术先进、创新活跃、辐射带动作用强,是支撑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进一步”上。
一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环节,推动工业领域创新范式变革、研发效率提升和创新体系重塑。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
二是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渗透到生产领域,打通工业等实体经济生产要素流通、产业链高效协同的信息“大动脉”。截至目前,我国已部署5G行业虚拟专网6.4万个,新型工业5G终端设备相继涌现,5G工业网关、5G工业路由器等数量超百款;已建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总量超6900亿个,服务企业超51万家,二级节点达到383个,涵盖47个行业。
三是应用场景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与千行百业加速融合,应用广度深度持续拓展,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孙姬以5G应用举例,“目前,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案例总数超过13.8万个,加速向生产核心环节延伸。”
在工业领域,5G有力支撑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涌现出5G+AI质检、精准设备控制等智能化场景。5G工厂平均产能提升19.6%,运营成本下降14.5%,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在交通领域,智能网联汽车5G应用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前装标配5G的乘用车新车达816.7万辆,其中2025年1—6月达230.5万辆,同比增长72.6%,5G应用有力提升了智慧导航、影音娱乐等智能座舱体验;在文旅领域,5G应用已覆盖管理、营销、服务、体验全链条,衍生出全新沉浸式旅游体验;在农业领域,5G应用在智慧大棚的基础上,加快向无人植保、智慧农机等种植、养殖、流通重点领域拓展。
孙姬指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统筹推进“建、用、研”,进一步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
一是抓好网络建设与升级,持续提升5G和千兆光网覆盖广度深度,加速推进5G-A、万兆光网试点部署,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和“宽带边疆”建设,持续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
二是抓好应用落地与推广,深入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和标识“贯通”三年行动,推动信息通信业与人工智能协同赋能。
三是抓好技术创新与攻关,加速推动5G-A产品体系与高品质网络落地部署,加快推进6G技术研发,前瞻布局和培育面向6G的应用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