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前夕,北京市丰台区的17所学校相继迎来了10位科学家走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家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暑假前夕,北京市丰台区的17所学校相继迎来了10位科学家走进校园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家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激发了孩子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热情,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仿生人还有多久能实现?”“是否能够研制出恐龙机器人?”“机器人发展会不会对人类有危害?”“研究仿生机器人到底有何意义?”7月4日下午,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左安门校区的多功能厅内气氛热烈,孩子们争相向专家提问。这是一场由北京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带来的仿生机器人“探秘之旅”,陈教授通过蜻蜓、蝴蝶、蝙蝠、虫、蛇、老鼠、鸵鸟、鱼等大自然生物与相应仿生机器人的图片与视频展示,介绍了仿生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以及研究过程中的难忘故事,为在场的学生打开了仿生机器人世界的大门。

初二年级学生黄天浩告诉记者:“之前以为仿生机器人就是照着动物做出来的,没想到还要融合医学、机械工程、生物学等等那么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场景可以为人类服务,还能应用到军事领域,感觉太奇妙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仿生昆虫机器人,它又能飞、又能跑,还可以进入飞机的发动机帮助人类排查故障。”学生张锦程说:“我觉得我们人类还是要以大自然为老师,向大自然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科技!”

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同学围着陈教授请教各种问题。“刚才一个孩子小声地问,怎么才能去我的实验室工作?这让我很吃惊,我想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颗‘机器人研究’的种子已经种下了。”陈晓东告诉记者,因为爱好摄影,喜欢在大自然中拍摄动物,从今年开始,他结合了自己多年来在机器人专业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探秘仿生机器人的讲座课程,希望能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前沿的科技讲给他们听,点亮孩子们的“科技梦”。
据悉,此次“科学家进校园”系列活动由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组织开展,旨在推动多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共同支撑形成丰台区“大科学教育”立体式新格局,实现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答题”。

“像这样由区教委主导,集中开展的区域内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在全市尚属首次。”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孙震说。他介绍到,此次活动覆盖了丰台区的5所教育部科学教育实验校以及13所丰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不少学校还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各校区以及河北、内蒙等地手拉手学校的同学们在线上共同感受“科学家精神”,活动覆盖学生近2万人。“我们希望可以让投身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孩子们尊崇向往的事业。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想成为科学家就要从小养成‘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勤能补拙’‘励志不负少年时’等等宝贵的品质,引导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比如在暑假去科技馆、博物馆,度过一个更加充实的假期。”孙震说。

据了解,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以来,着力推动创新思维课程、数学思维课程、科学方法课程等方法类课程在各基地校的试点推广,本学期还先后组织了20余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走进中国科技馆进行创新课程学习,走进清华、北大实验室进行学习交流。下一步,学院还将与清华大学、上交大、北交大、北邮、北理工等高校,以及与中国科协、北京科协、北京科学中心共同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深度合作,将有潜质、学有余力的孩子送入高校参与英才项目、学科营、挑战计划等培养计划。
(文/本报记者 张秋颖;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