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长舌妇”永远是招人厌、讨人嫌的代名词。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说:“妇有长舌,维厉之阶”,意思是女人爱搬弄是非,就是灾祸的源头。

烽火戏诸侯
《诗经》中说的这个“长舌之妇”,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祸水”褒姒,“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周朝美人。褒姒的长相应该是非常美的,要不然身为天下共主的周幽王也不会为了讨好她想尽千方百计,最终身死国亡。但在那么美好的皮囊里面,包裹着的却是自私自利、贪婪虚荣、残忍狠毒的祸心。为了让自己当上王后,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她极尽摇唇鼓舌之能事,勾结奸臣,搬弄是非,诬陷王后,蛊惑幽王。周幽王对她言听计从,百般讨好,不仅悬赏千金买褒姒一笑,得到一个“烽火以诸侯”的妙计后,竟然不顾礼制,亲自擂金鼓、点烽火、招诸侯。诸侯见烽火以为王城危险,急急带兵来救,如此多次,“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引得褒姒大笑,而诸侯大气。后来幽王又在她的谗言下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引发大乱,最终导致西周覆灭。故而《诗经》上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今天我们所说的“长舌妇”,即是从褒姒而来,专指那些爱论人长短、搬弄是非、乱进谗言,爱在背后说三道四、挑拨离间、乱嚼舌根之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当然“长舌”并非女人的专利,男人“长舌”者也大有人在,而且男人长舌,危害更甚。比如春秋时鲁国国君鲁庄公之弟,官至鲁国上卿的著名长舌男人庆父,就因为一张利嘴、一副长舌,挑拨离间、背后使坏,为非作歹,祸乱朝纲,连杀两位国君,导致鲁国灾祸连连。以至于犯下众怒,成为鲁人心中祸国殃民的“国贼”,“人人得而诛之”,让他在鲁国再无一寸立足之地,只好逃到了莒国。但像他这样阴狠歹毒又善于长舌乱嚼的人,哪怕逃到了他国,必定还会生出祸端,祸害鲁国。连他国之人都明白这一点,感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国人又岂有不知?最终鲁国人追到莒国捉拿他,逼得庆父不得不自杀了事。
可见“长舌”之罪,罪莫大焉。
故而从古至今,中国人对“长舌妇”都深恶痛绝,恨之入骨。教育后代时都非常重视“嘴”的管理,防范儿孙“祸从口出”。《弟子规》中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的教诲;《小儿语》中有“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的名言,《格言联璧》中说得更为透彻:“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坐着时多反省自己的过错,闲坐聊天切不可谈论别人的是是非非,可谓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中国人崇尚的美德是谦冲和逊,宽厚善良,心中有怨,也会嘴上积德。特别是背后不要乱说人坏话,有事当面锣对面鼓地说清楚,“宁在人前骂人,不在背后说人”,方是君子所为。当面不说,背后捣鬼,就是小人行径,既上不得台面,也为人所唾弃。
为人处世,本就该坦坦荡荡,磊落光明,何必那么多弯弯绕,那么多碎碎念。我在这个世间已经行走了八十年,虽为女身,却平生最不耻“长舌”之人。一生直来直去,有一说一,正道直行,不敢偏离。有时我也想,为民尚要如此,为官为吏,当更要谨言慎行,德行高标,才能为民信任,受民尊重。若是还像“长舌妇”一般喜欢在背后论人长短,搬弄是非,说三道四,挑拨离间,又有何面目居其位哉。(配图来源网络)

▲作者 陈睦翠
作者简介:
陈睦翠,女,1944年生,湖北省恩施市崔坝镇人。
恩施市财经学校毕业,当过老师,做过生意。退休后仍坚持读书写作,己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