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 柯建刚
我真想为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叫屈”,他(她)们90%以上的精力是应对那个“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国度的外交辞令。我认为,有必要跟美国拜登总统讲讲中国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问众臣,我为何能夺天下?项羽又为何会失天下?群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最后,刘邦自己说,我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邦治国不如萧何,行军打仗不如韩信,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这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这样深刻的自我认识,贯穿了刘邦的一生。人生之大敌,唯有自己;有大格局的人,始终在与自己的弱点较量;人性最大的愚蠢,是掂量不清自己的份量。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能知不足而改正。刘邦市井混混出身,素来怠慢儒生,但他能自察自改。儒生郦食其拜访时,他叉开双腿洗脚,态度恶劣,可他见郦食其有非凡才干,马上停止洗脚,整理衣冠,请他到上宾位置。儒生陆贾辅佐他时,他一开始很不耐烦陆贾吟诗谈书,可到后来,经常虚心向他商讨治国之策。古希腊大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哲人言行录》中,有人问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为难?他回答了5个字:“认识你自己。”一个人在向外求时,要先向内审。星辰大海,启程于足下;一个人如果连内心方圆都量不出来,难以谈上拥有什么大格局;当前台海局势紧张,美国总统拜登表示要进行军事干涉;用我奶奶的话说,拜登真是“麻省吃黄豆——没跟屁股眼商量”。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在《帝王世纪·汉高祖论》谈到刘邦能问鼎天下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能聚天下英雄:“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社会如同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如何处理与他人的链接是一门大学问。刘邦深谙此道,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写信邀功请封“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刘邦读完信愤怒不已,认为韩信是趁机要挟,大庭广众之下正想大骂韩信,但他忍了下去,改口说做也要做真正的齐王,不要做假齐王,稳住了韩信;因为刘邦知道,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利往;不许以加官进爵,韩信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在沙场征战……
中国近代政治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有云: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层次低的人,只顾着谋一己之利,层次高的人,却能洞察别人的需求。刘邦揭竿起义之初,同县的雍齿追随。可雍齿素来轻视刘邦,趁刘邦领兵外出打仗的时候,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刘邦对他可谓恨之入骨。当平定天下,论功封赏时,刘邦没有杀他以泄心头之恨,反而封他为列侯,以此来安抚众将,表明不会飞鸟尽弹弓藏。刘邦如此大度,让雍齿从此心悦诚服,更让一干文臣武将誓死相随。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识人,难容人,一个人孤军奋战,终究会独木难支。反之,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所撑开的格局便有多大,所取得的成就便有多高……
天下乃棋盘,人生如棋局。刘邦和项羽是棋手,是博弈者;项羽所谋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刘邦所决是万里江山;项羽领兵占据咸阳后,谋士劝他自王关中,以图天下大事,而项羽却想打道回乡,回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顾着享受眼前的浮名虚利,让项羽错失以关中为要,控制诸侯的良机;在垓下之围中,虽然楚骑最后只剩28人,几乎全军覆没,但江东还有数十万子弟兵,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却过不了这一个坎,耿耿于怀这次的失利,以自刎的方式葬送了宏图霸业。目光短视之人,只着眼于一时之胜、一时之败。反观刘邦,从不在意暂时的起落沉浮,目光所及则是全局。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汉王,他虽然窝囊憋屈,但懂得审时度势;在去领地巴蜀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向项羽表明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其实暗地里,刘邦秣兵历马、养精蓄锐,然后暗度陈仓,打开创建大汉王朝的开端。在彭城之战中,刘邦54万联军败给项羽的3万人马,溃败逃窜,狼狈不堪;刘邦大手一挥,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作为奖赏,寻找能够与其合作打天下的人。韩信、彭越、黥布应邀来援,他们3人率数十万军队与项羽决一雌雄,最终刘邦以把半个天下的押注,赢得了整个天下。法国总统戴高乐说,眼睛所到之处,是成功到达的地方,唯有伟大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一个人目之所及只是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即使能力再强,所获成就也是有限。拥有大格局的人,谋全局,不贪一局之利;谋一世,不逞一时之快。人无格局不立,事无格局不成。如北宋宰相吕蒙所感慨的: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万里江山。刘邦与项羽的人生差距,就在于格局的高下之分……
行文至此,这也不难让人悟出:美国拜登总统原来是一位中国“项羽”式总统。
(原载2022年9月25日《粤港澳大湾区报·周末版》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