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组委会主办

叶幼琪:“非遗”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报 | 作者:叶幼琪 | 发布时间: 2022-08-16 | 336 次浏览 | 分享到:


叶幼琪

星腔传人、澳门传媒集团总裁

中国澳门艺术工作者协会理事会主席

中国曲艺家协会澳门曲艺家联谊会主席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乃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生角由假声演唱改为“平喉”演唱。我作为星腔第四代传人,“传承”与“创新”时不我待。

 

传承粤剧粤曲必须从娃娃抓起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超稳定结构著称于世的,但近代以来,却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撞击。传统文化的兴衰影响着社会进程和民族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习近平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高度,肯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习近平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但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所强调的“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考察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广彩、广绣、粤剧……一条老街,一间间老店铺,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习近平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谈到城市规划建设,他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而整体上呈现出包容、开放、创新的特质。习近平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时,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这激励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把粤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2017年6月,习近平在考察香港西九文化区时观看了两名儿童演出粤剧选段后指出:“很高兴看到你们这么喜欢粤剧,说明香港粤剧后继有人,也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顽强生命力。”习近平还希望孩子们勤学苦练,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大湾区让粤剧粤曲进校园的信心;传承粤剧粤曲必须从娃娃抓起。因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合力保护宣传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共同推进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以历史为纽带,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串联沟通,构建成一个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


为了推进粤剧的传承研究和普及工作,由我澳门传媒集团、中国曲艺家协会澳门曲艺家联谊会与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四水同浇粤韵花”深珠港澳四地粤剧粤曲展演交流活动已成功举办了4届,通过粤剧粤曲展演交流活动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成千上万的粤剧粤曲迷近距离欣赏红腔、星腔、虾腔、风腔、任白腔等名家名腔,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演活动还推出新人新作新曲,使传统艺术常新常盛。粤剧粤曲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是湾区人民的情感纽带。立足人文湾区开展系列的粤剧粤曲活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对提升港澳地区同胞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骨肉亲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疫情原因,我们搁置了三年,待疫情过后,我们重操“旧业”,着力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文化产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品位,彰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形象。

 

将家国情怀通过文艺作品呈现

 

澳门作为历史文化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重点,我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要把澳门建设成为岭南风韵突出、人文素养丰厚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澳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更多时代内涵和现代呈现,使其蕴含的深厚文化软实力转化成澳门深化改革开放与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值此,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我参与创作并演唱粤曲《澳门明天更美好》,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该作品还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填补了港澳地区空白。由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被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所取代,民间文艺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传承保护成为首要问题。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都存在传承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文人艺术由于“西化”现象突出,如何体现民族特色,成为艺术界的主要话题;另一方面,由于“非遗”保护的参与,民间艺术如何传承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在当下社会风气中,人们大多都有些浮躁,只顾为工作为生活而奔波,更注重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亲情。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在个人品格方面,强调“君子人格,仁者爱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这些传统文明在21世纪更好地传承下来。但现在这种传统文化在慢慢地淡化,尤其是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是停留在书本课层面,使得他们对传统的礼仪,如尊老爱幼等,都不是很重视。应当给当下人们一个警示,除了追求物质的东西,还应坚守中国精神与亲情,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部分是值得弘扬的。传统的文化教育不仅在于学校,还在于家庭和社会的努力。精良的文艺作品能起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通过文艺作品呈现出来,引领孩子们接近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在功效

 

当下“全球化”已为人们广泛认同,21世纪20年代是一个价值多元化时代;尽管从“帝国主义时代”到“跨国资本主义时代”,再到“全球化时代”,这种以地域为界定依据的称谓发生了从帝国到全球的变化,其间殖民特性也逐渐被中性的“全球化”所掩盖,但“殖民”仍是当今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属性。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现代化以及后现代的全球化,其与殖民二字在历史与观念上都有着难以脱开的干系,而以文化主义为首的这种从精神上彻底改造被同化者的策略,一旦成功,便能彻底摧毁被同化者的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的意识和历史创造主动精神,实现灵魂的奴隶化和附庸化。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全球化的国际关系背景并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共享过程,而是一个全球文化入侵同质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在功效,对于增强国家身份认同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加大了传承传统艺术文化工作的紧迫性。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2017年1月29日至2月3日,我澳门传媒集团,濠江卫视 “华侨华人‘丝路共识’大型电视谈话节目暨星腔传人叶幼琪‘一带一路’粤剧粤曲巡演”,在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广场启动;马来西亚华人公会议长易沛鸿激动地对我说,华侨华人是“一带一路”的传播者、实践者、受益者。如今,海外华侨华人总数达6000余万,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就超过4000万。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华侨华人在各自住在国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为中国与住在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桥梁”作用。我们注意到,西方媒体称:中国力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2013年起先后提出,其内涵就是秉承亲诚惠容、睦邻富邻的外交理念,通过和周边及丝路沿线国家实现政治互信、文化交融、政策沟通、道路互联、贸易自由、货币流通、民心相连,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从根本上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战略布局,其意义十分重大。我们打算利用10年时间,我澳门传媒集团,濠江卫视 “华侨华人‘丝路共识’大型电视谈话节目暨星腔传人叶幼琪‘一带一路’粤剧粤曲巡演”完“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已搁置了3年;待疫情结束后,我们再迎头补上。

 

守正创新 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责任在肩,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担当作为;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守正创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港澳地区这个国家对外的窗口,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精神强大则攻无不克,精神懈怠则一事无成。创新、创新,时不我待。我们期待创新团队从党的百年历史中传承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发扬革命精神,涵养志气、静气、胆气、锐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干出一片新天地。

(原载2022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报》A3版)



热门文章
为您推荐
更多

友​情链接 

Link exchange

强国之路活动组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2025 强国之路.com All Rights Reserved.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808号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7026260-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0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