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组委会主办

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在宁波启动
来源:强国之路网.生态频道 | 作者: 张恒 程向阳 方欢燕等 | 发布时间: 2022-06-02 | 2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今年 2 月,浙江省委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推动碳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提升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4月,宁波市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


      6月1日,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在宁波启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宁波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宁波银保监局、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等单位,开展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及金融应用试点,为宁波市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试点样本,实现“以碳治碳、以信降碳”,推动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实现宁波“双碳”目标。



企业碳资信是企业信用的新状态。碳资信评价指的是对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这一关键环境因素时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评估,具体需要采集企业某一时期内的“业务碳”和“资产碳”状况,对照碳资信评价标准,从碳技术先进性、碳排放战略、碳减排制度、交易类碳资产等维度开展分析,最终形成AAA、AA、A、BBB、BB、B、CCC、CC、C三等九级的评价结果。


      碳资信评价标准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结合多年碳试点经验,联合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研发的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规范。与现有碳金融相关试点大多聚焦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同,碳资信评价则是全面刻画企业的碳能力、碳资产等信息,并定期提供企业贷款存续期内经营、用电、碳排放、碳资产、碳管理等数据,完成金融应用闭环,既反映碳风险,也反映碳价值。其中,影响企业碳资信的变化源为,外在环境变化驱动和企业内在资源能力变化驱动的信用变化。



目前,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工具,但推进过程中,政策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和传导,大多重视布局,在微观层面缺少体系化、专业化的落地管理工具,而金融机构侧也缺少相应的精准评价工具。因此,金融机构的“钱”无法短平快地落到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手中。
降低融资成本,深挖碳潜力。评价结果如何使用?并非另起炉灶,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在传统企业资信评价体系基础上以碳资信评价结果为调级依据,综合评价后调整企业贷款的信用额度和利率。



宁波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共有120万家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中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如何挖掘信用信息价值,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在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之间架起“信息金桥”,成为企业作为转型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之关键。“鄞州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深耕本地小微企业服务超过30年,碳资信评价体系为我们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客户筛选工具。”鄞州银行行长仇坤介绍到,该行已经配套推出“蜜”碳贷产品,投放了专项资金,不遗余力地为企业“雨中打伞”。


      以碳资信评价为AAA的浙江聚能智慧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例,鄞州银行在考虑到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和资信状况,确定了基本的授信额度和利率,后经国网宁波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碳资信评价后,结合该企业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成长性,自身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潜力,企业在碳资产、碳交易等方面的可能新增资产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最终决定将授信额度提升到1000万元,贷款利率上下浮13%。“我们公司积极地绿色转型,评价结果AAA就有直观反映,这是对我们企业的肯定,更解了我们最直接的需求”,浙江聚能智慧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说。


      据了解,目前碳资信应用服务平台已初步搭建完成,实现了数据的可信确权、业务的全程追溯、数据共享和服务协同。未来,该平台将与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包括纳入工业企业基本信息、碳效、能源消费和碳账户等信息,协同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发并在平台直接上架碳资信相关金融信贷产品,切实发挥碳资信评价的价值。



“‘生态环境+电力’的新模式下,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创新性应用,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碳服务体系,对有效加强政策衔接与传导、帮助企业提升碳管理和应对碳风险能力、精准助推“双碳”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总经理徐嘉龙说。
此外,基于碳资信评价,宁波市还将探索建立绿色低碳优质项目库或碳排放正面清单,在要素配置、行政审批等方面向碳资信高的企业倾斜。


(凤凰网宁波 张恒 程向阳 方欢燕   通讯员 单宋佳 黄湘云)



热门文章
为您推荐
更多

友​情链接 

Link exchange

强国之路活动组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2025 强国之路.com All Rights Reserved.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808号  |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17026260-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30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