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文明守护者”陈晓东
当你驻足森林公园,倾听画眉那令人着迷的歌声;当你流连碧水湖畔,观看白天鹅在水中自由游弋、嬉戏,你是否听说过一个被誉为“生态文明守护者”的人?
他叫陈晓东,曾任武警部队某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兼任国家某科研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和一所院校的硕士生导师;他在“反恐”装备和机器人研究方向上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被武警部队首批选入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人才”库,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多次立功受奖。
但是,这位贡献卓著的共和国卫士,心里装的却不仅仅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他还把目光投向了生态文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拍摄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即便退休以后也一直坚持不懈,且越干目标越远大、影响越深远。为此,他被聘请加入了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担任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书画摄影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被夹亡的红嘴蓝鹊(摄于2009年12月)。陈晓东 摄

▲带着捕猎者铁夹艰难飞行的白天鹅(摄于2010年1月)。陈晓东 摄

▲《戴胜育雏》(2020年5月拍摄)。 陈晓东 摄

▲《母子情深》(拍摄于2020年7月)。陈晓东 摄
一次毒害天鹅事件,让他把“大炮”
对准了鸟类之美和伤害鸟类行为之丑
陈晓东很小就爱好摄影,到部队后他也没有放弃,把镜头一直对准有力的装备保障和英武的解放军、武警官兵。但是,一个严重侵害鸟类的事件改变了他相机的“聚焦”:2006年12月5日,他从新闻媒体上得知,白天鹅迁徙路经山西平陆时,近百只在石湾栖息地被当地几个农民毒杀。这件事令他十分震惊和愤怒:“党中央三令五申,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怎么竟出这等犯罪行为!”他一连几天陷入沉痛的思考:作为一名军人能为保护生态环境做些什么?最后,他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相机当作维护生态文明的武器,用照片向人们展示鸟类的美,揭露伤害鸟类行为的丑,并在拍摄中投入保护鸟类的战斗。在职期间工作繁忙,他就利用节假日在北京附近拍;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他就带上“大炮”远征。15年下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著名的鸟类栖息、繁衍地,走过了所有鸟类迁徙的路线,累计行程创下又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拍摄了数万张珍贵的照片。
陈晓东把保护生态的理念完全融入拍摄鸟类的艺术创作中,不追求拍摄鸟的种类有多少,也不单单表现鸟的外在美,而是注重抓拍鸟的情感和灵性,使每张照片都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灵上的感染力,让人们看了自觉地去爱护鸟类、保护鸟类;他既拍那些战斗在一线的爱鸟护鸟的志愿者和普通百姓,也敢于拍一些地方政府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生态环境、危害鸟类生存的事例和少数不法分子扑杀鸟类的犯罪行为。为了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他把这些照片或发给新闻媒体,或无偿捐赠给各级生态保护机构,或在各种爱鸟护鸟的摄影展和公益活动中加以展示。他的多幅照片先后被选入了中宣部举办的“中国人中国梦”大型摄影展、在云南大理举办的国际保护生态摄影展、在北京动物园举办的“不吃就是保护”摄影展和今年在玉渊潭公园举办的“爱鸟周”公益活动摄影展板。他还经常深入北京的一些社区、老年大学、军休所举办个展,通过在现场与参观者交流、互动,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2014年4月初,在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的“爱鸟周”活动中,参与的群众上千人。人们站在他拍摄的照片展板前,深情地欣赏着每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鸟的故事、都是一堂生态文明的教育课:当人们看到那张表现天鹅爸爸用辛勤的捕获,喂食刚刚破壳而出的天鹅宝宝和在巢边守护它们的天鹅妈妈的照片;当人们看到那张诉说一群喜鹊和两只䴙䴘,合力营救一只掉进颐和园昆明湖里的小喜鹊的照片;当人们看到那张披露某地过度开发破坏了当地鸟类的食物链,八哥、白鹭等不得不在垃圾堆里觅食的照片,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人群中不断发出这样的道德拷问:“鸟这么有灵性这么可爱,有的人怎么就不懂得爱它们呢?”这种道德拷问,驱走的是一些人对生态文明的漠视,唤回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切。

▲2017年,在大理国际保护生态摄影展上,人们在陈晓东的摄影作品前驻足观看、沉思的情景。
陈晓东既是一个鸟类生态的拍摄者、宣传者,又是一个鸟类保护的身体力行者。2008年,他参加《中国摄影家》组织的野生动物摄影高端论坛时,就和其余20余位摄影家共同发起,签定了包含“拍鸟过程中不惊鸟、不扰鸟,与危害自然生态的行为做斗争”等条款的公约。山西平陆发生毒死白天鹅事件以后的十几年中,他3次放弃与家人欢度春节去往那里调研、拍摄。他亲耳听说几个涉案分子已受到法律惩罚,亲眼看到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并亲手在石湾拍到了成群回归的白天鹅,这才放下心来。2011年7月9日,他和朋友张斌去上海崇明岛湿地拍摄,在一片树林里发现一只池鹭的幼崽掉落在地上。他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帽子里带回朋友家,托付朋友的母亲(上海动物园养鸟专家)饲养。回北京后,他隔三差五就打电话询问那幼崽的成长情况,直到它长大被朋友放飞。2012年11月上旬,陈晓东从朋友那里得知,大量东方白鹤在北大港万亩鱼塘中毒,生命危在旦夕。恰赶上双休日,他顾不上吃午饭驱车赶了过去,和当地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一起,投入了抢救白鹤的紧张战斗。在大家共同努力下,13只中毒的白鹤被抢救过来。2014年1月28日,他在河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宝宽的陪同下,到坝上天路拍摄那里的鸟类生态,在沙荆附近发现了不法分子布下的一张20多米长的粘鸟网。他们立即动手救下被粘住的鸟,并把粘网全部拆除。

▲2012年4月,陈晓东在国家地理大讲堂演讲《爱与痛的思考》。

▲2012年3月,陈晓东在天津大学作公益讲座后与学生互动。
周游演讲,著书立说,媒体传播
让更多的人投身于保护生态大军
陈晓东觉得,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全民族的事业,急需把“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深植于全民族每个人的心中。自己要为此出一把力,除了积极参加各类爱鸟护鸟公益活动外,还必须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和门路。
从2011年开始,他便寻找合作机构开设生态讲堂,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周游全国进行爱鸟护鸟演讲。在北京,他先后在中国科技馆、国家地理大讲堂、中国动物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二十几个单位作过演讲。后来,他又走出北京,远征到天津、河北、内蒙、新疆、甘肃、四川、吉林、湖北、广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10年下来,随团或单独出行演讲近百次,线下听众上万人,线上听众超过100多万人。每次演讲,他都用自己拍摄的大量图片和详实的研究资料,深深打动在场的听众:“朋友们,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害虫的天敌、生态的卫兵!一对大斑啄木鸟就可以保护13.3公顷森林不被甲丁虫和天牛虫破坏。1公顷森林一年可以吸收沙尘330-900吨,是天然的吸尘器;一个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一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5千克,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一天能释放氧气735千克,足够975人呼吸,是天然的制氧机。朋友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啄木鸟灭绝了,森林就会因为失去卫兵而毁灭,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会变成什么样?想想前几年遮天蔽日的雾霾,答案就清楚了!”这有说服力的论述,不知令多少听众陷入沉思,又不知令多少人在沉思中觉悟。
陈晓东在周游演讲的同时,又开掘出另一条宣传渠道:著书立说。他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对拍摄的几万张照片和书写的大量文字资料进行精心整理,连续出版了《天鹅之痛》、《鸟人鸟事》、《野性生肖》3部著作。每本书都以图片和文字的完美结合,向人们传递他维护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天鹅之痛》中,他把在东海之滨抓拍到的“一只腿上拖着捕猎者沉重铁夹的天鹅艰难地在低空飞行”的照片,放到主页和封面。每当人们捧起这本书,便仿佛会“听到”那只天鹅在向人们倾诉:“我把美丽带到人间,有人却这样对待我。但我还要继续翱翔,继续把美奉献给人间。”这如泣如诉的画面,让每个人都深受震撼和感动。《鸟人鸟事》一书,则是他从拍摄鸟类活动结识的朋友中选择了10位,详尽地讲述了他们“爱鸟拍鸟护鸟”的事迹,展示了他们的优秀摄影作品。他们中有专业摄影家、有大学教授、有生态环境博士、有国家干部、有眼科医生、有动物园职工、有盐场工人。他想把他们树为“标杆”,让更多的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加入到维护生态文明的行列中。《野性生肖》巧妙地以中国人的属相为路标,将拍摄的与生肖相关的12种属野生动物的故事与生肖文化结合起来,引导不同生肖的人去探索与自己生肖相关的野生动物的生态,激发出保护它们的觉悟和热情。由于社会反响积极而深远,《天鹅之痛》获得“2013年国家优秀科普作品奖”,《鸟人鸟事》被列入“2015年国家推荐百书榜”。到此,他还不想歇手,计划再编写《南北高非》、《潭边趣事》、《城市符号》、《大美中国情》4本书。
陈晓东更注重利用各种媒体来传播维护生态文明的理念。他把自己的鸟类生态摄影作品加上文字解说,多次在《光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摄影家》、《科普时报》、《国内与海外》等报刊杂志上刊登。他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先后拍摄、录制、播放了《保护鸟类从我做起》、《追随翱翔的朋友》、《爱与痛之间》等专题片和访谈节目。他还在《科普时报》开辟了“城市符号”专栏,定期在专栏刊登各地生态文明稿件。近几年,他又注册加入了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公众号,建立和加入了数十个微信群,不间断地在网上和群里传播鸟类生态的信息和照片;他还设立和加入了“野性生肖”公众号,与各地爱鸟护鸟志愿者进行沟通,交流、传播维护生态文明的经验。在他个人的微信群中,他的理念已经获得5300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2019年6月陈晓东到非洲考察时与肯尼亚孩子在一起。

▲2018年11月陈晓东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 ‘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在海南省海口实验中学做完演讲后,与老师、学生在一起的情景。

▲2018年11月陈晓东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做完演讲后,与眉山市彭山区第三小学学生在一起的情景。

▲2018年4月27日浙江象山县外国语学校学生林妙可听陈晓东演讲时作的笔记。
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想得更远
他希望地球人都来关心生态文明
陈晓东认为,维护和发展生态文明,是全球人的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在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文明发展上,自己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广、想得更远。
明年2月,冬季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张家口举行。他想到,这是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巨大变化的大好机会。去年冬天,他驱车赶往他的故乡——张家口,到离市中心十余公里的鸟类迁徙落脚地——洋河滩头拍摄。十几年前,由于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很少见到鸟类的踪迹。近些年来,当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这次,他不仅拍到了小时常见的苍鹭、野鸭,还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今年8月,他连续十余天到玉渊潭公园蹲守,用相机“记录”一只被救护的小燕隼长大后放飞的全过程。原来这年春天,这只出生不几天的小燕隼不慎掉落地上几乎摔死,被一位摄影爱好者救起,送到了该公园管理处救助中心。几个月过去了,小燕隼不但被救活还长大了。他在蹲守中,不仅抓拍到了这只燕隼适应野外环境全过程的镜头,还抓拍到了它“一家五口团聚”的镜头。11月中旬,他又冒着大风降温的天气,驱车翻越大海坨,到离冬奥会滑雪道不远的野鸭湖拍摄灰鹤、天鹅。他把在三地拍摄的这些照片,编成一个个“生态奥运,美丽家园”专题,发表在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号、《中国绿色时报》、《科普时报》上,把我国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风尚展现给世界。
陈晓东还十分关心世界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他觉得,世界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生态环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只有把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都建设好,“地球村”才能变成一个人类生存的乐园。为此,他曾应邀出席联合国举办的世界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生态保护研讨会,并发表“保护鸟类与保护生态”专题演讲;先后到北极和南极、两次远赴非洲进行野生动物生态考察。在肯尼亚,他与考察团的同事深入密林山地、河滩沙丘,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与当地环保组织交流生态保护的经验教训。他还走进贫民窟,与当地居民交朋友,给他们讲解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的知识和经验。
在国内,陈晓东则把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放在下一代身上。他认为,生态文明的发展,美丽家园的建设,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他与《中小学生创新》杂志合作,开辟了保护鸟类科普专栏,不间断地给中小学学生传授有关知识。到全国各地演讲,他始终把中小学的学生作为首选受众。十多年来,他先后走进70多所中小学举办“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的演讲。2018年11月,他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他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三小学做完演讲后,同学们深受感动和启发,纷纷围过来要求他签名留念。他深情地对他们说:“孩子们,爷爷给你们演讲,不是要在你们的记忆中留下我的名字,而是要在你们的心灵中撒下生态文明的种子。”说完,他从一个学生手中接过笔记本奋笔疾书,写下了:“希望你们从小做起,都来当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他高声念给大家听后,学生们齐声回应:“我们一定不辜负陈爷爷的希望!”

▲2007年,陈晓东在山西平陆黄河边拍摄天鹅的情景。

▲2014年5月,陈晓东在新疆巴音布鲁克拍摄等待天鹅到来时,与生态摄影师谢建国在野外轮流休息、就餐的情景。
自己奉献付出的再多再大
他觉得都是应该的值得的
有人曾经问过陈晓东:“你整天东跑西颠,吃苦费力,值得吗?”他总是这样回答:“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我奉献付出的再多再大都是应该的值得的。”15年来,他就是凭着这种信念,一直执着地坚守在保护生态文明的第一线。
拍摄鸟类生态看似悠闲,其中要吃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拍摄到鸟类生态的真实现状,他不知多少次忍受几千里车马劳顿之苦,赶往鸟类栖息地或迁徙必经地;为了抓拍到好的镜头,他常常要早晨三四点启程赶往拍摄点,不顾零上40度的高温或零下20度的低温在那里一直蹲守,有时要吃住在野外一连蹲守五六天;尤其是去高海拔地区,由于严重缺氧,经常令他吃不好睡不实头疼难忍;回来整理、挑选照片,编写文字,常常让他忘记吃饭、睡觉,彻夜不眠已经成为他的“习惯”。2012年初冬,他到沈阳獾子洞水库附近的一片沼泽地去拍白鹤。那天,气温突然降到零下十几度,水面结了一层薄冰。他站在沼泽里,穿的矮腰胶鞋很快就被淹没浸透了,冻得脚钻心疼、浑身直打哆嗦。但他依然端着“大炮”,站在原地等候白鹤到来。同行的周海翔教授见状劝他:“老陈,你不要命了?快到干的地儿换换鞋!”说完把自己备用的高腰雨鞋借给了他,这才为他解了冻伤之危。
陈晓东为了维护生态文明,不仅舍得体力精力,还舍得“财力”。他外出拍摄、演讲、考察,有时是有关单位组织的,但更多的是自己出行,吃住行都得自掏腰包。15年下来,花费了自己多少钱,他从未算过。出版3本书,应获得十几万元稿费,但他一分未装入个人腰包,全部兑换成3000多册科普书,无偿捐赠给了有关单位和听他演讲的中小学学生。外出演讲有的企业、单位会给些出场费,报刊杂志刊登稿件也会给少许稿费,他也全部花在拍摄、公益活动和宣传用场上。2014年11月,他到青海湖拍摄栖息在那里的鸟类和珍稀的普氏原羚,一连几天住在藏民南加家里。交谈中,他得知南加原本开办了一家小企业,前些年当他看到家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他便放弃了办企业,而当起保护野生动物志愿者。20年来,他坚持治沙种草、守护着青海湖边这片草原和湿地,保护生活在这里的普氏原羚、藏羚羊和黑颈天鹅。陈晓东听后深受感动,关心地询问南加今后的打算、眼下有什么困难。南加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里建一个民间生态教育基地,难题是办企业赚的钱都用光了,一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他听后,从随身带的钱中拿出返程路费,把余下的10000元全部捐赠给了南加。
陈晓东的付出远不止这些,还有对家庭的亏欠。他的家庭“四世同堂”,上有90多岁的父母,下有9岁的孙女,儿子儿媳工作忙,夫人身体又多病,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需要他来照料。但是,他却常年奔波在外,为了华夏子孙能有一个美丽的家园,而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家庭。好在夫人和其他亲人都很理解和支持,没有落下啥埋怨。2015年7月,他被中国科协派往山西临县和洋县去搞“科技扶贫”,县里在大礼堂给他安排了一场千人听众的演讲。就在演讲的前一天晚上,他接到家里的电话,告知他母亲突发疾病急需安排住院治疗。县领导劝他连夜赶回,他却说:“哪个事大哪个事小我清楚。”坚持第二天做完演讲才往回赶。
到今年,陈晓东已是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人了,但他依然像一头“老黄牛”一样,为了中华大地的美丽,在不懈地耕耘着、前行着、付出着......
(作者: 姜自申 远大军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