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民国文化思想界名流梁漱溟,接受毛泽东、周恩来邀请从重庆来到北京,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岁,1918年,俩人在杨昌济(杨开慧父亲)家里相识,当时梁漱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毛泽东是北大图书管理员。20年后,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访问。21天时间里,与毛泽东多次交谈,两次畅谈通宵达旦。
1953年9月8日至18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梁漱溟公然在大会上顶撞毛泽东,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这以后,他从毛泽东的好友变成了“反面教材”;他与毛泽东几十年的交往进入“冷冻期”。
9月11日下午,梁漱溟的发言点燃了毛泽东批评他的导火线。
梁漱溟重点谈了农民问题。他说: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了矛盾。有人说,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农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这话值得引起注意。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为领导党,主要亦在过去依靠了农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们,人家会说你们进了城,嫌弃他们了。这一问题望政府重视。
第二天,毛泽东发表讲话。他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说到这里,毛泽东还加重了语气说: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我们今天的政权基础,工人农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一基础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坏的!
如果事情到此,梁漱溟少说两句不再站出来争辩,也许事态不会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无奈梁漱溟就是梁漱溟,一个性格刚烈、不甘蒙屈、好强逞能之人。他听了毛泽东针对性的讲话很不服气,在会上就给毛泽东写信。9月13日,梁漱溟在会场向毛泽东呈上了自己的信。毛泽东约他当晚谈话,由于时间仓促,没有谈透,解除误会。梁不想就此罢休,要再一次在大会上复述自己的观点,让与会人员进行评议。
16日,梁漱溟被允准作发言,再三表明自己并无反对总路线之心。17日,周恩来、何香凝发言站在毛泽东的立场上批评了他。倔强的梁漱溟再次要求发言作答。18日的大会上,他的发言刚开了头,就被轰他下台的声音打断。梁漱溟盯着毛泽东说:我问毛主席有没有这个雅量,听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完以后,你说误会我了,梁漱溟原来没有恶意。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毛泽东说,大概不会有。梁漱溟紧接着说,主席您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您的尊敬。
毛泽东说,但我有一个雅量,就是你的政协委员还是可以当下去的。让你继续当政协委员,是有充当活教材的作用的。梁漱溟牛劲十足顶撞回答:当不当政协委员那是另一回事。毛泽东生气地说:另一回事,那就是你说的了。梁漱溟又说:共产党是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我今天就试一试你这个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真是假。毛泽东说:对你这个人,不是自我批评,就是得批评。

梁漱溟与毛泽东
毛泽东让他说十分钟。梁漱溟依然不挠:我有很多事实要讲,十分钟怎么够?我希望主席给我一个公平的待遇。毛泽东最后说:梁先生,不让你讲长话,你说我没有“雅量”,可大家都不让你讲,难道说大家都没有“雅量”吗?不给你充分的时间讲话你又说是不公平的,可现在大家又都不赞成你讲话,那什么是公平呢?你看怎么办?梁漱溟依然强硬:听主席决定。
有人提出进行表决,毛泽东带头举手赞同梁漱溟讲话,但大多数与会者表示反对。梁漱溟不得不走下台来。毛泽东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事后,梁漱溟向政协提出,不再参加会议和各种活动,读书学习,闭门思过。反思中,梁漱溟觉得闯了大祸,9月22日,他真心实意地深刻地反省自己。说自己“自高自大”,把“倔犟精神”当作“骨气”。他这种目空一切,置许多人热爱共产党、毛主席的心情而不顾,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毛主席争是非,是必定要引起人们的公愤的,因此应该遭到批判。
当众顶撞毛泽东之后,梁漱溟失去了单独同毛泽东见面谈话的机会。两人长达几十年的交往,却就此结束。然梁漱溟政协委员照当,工资待遇照旧。他说:我等待着政协方面给我一个什么处分,但又久久没有下文……也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处分。
直到1970年,梁漱溟的政协工作才恢复,他继续提意见:接班人的名字不能够写入宪法。宪法产生本身,是为了限制王权,限制个人的权力。所以,个人名字不能够写上宪法。
1972年12月26日,梁漱溟将自己的手稿《中国——理性之国》送给了毛泽东作为祝贺毛泽东的生日礼物。
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时,梁漱溟因批林不批孔又受到了批判。随便对他怎么批,他就是不检讨。他说:“孔子有句话,‘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就是我这个志。我就坚信我的理性,坚信不移的。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这一场针对梁漱溟的批判最后又不了了之。
1974年9月,毛泽东在一份材料中作批示时提及梁漱溟,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单上的人参加招待会甚好,可惜没有周扬、梁漱溟”。表达了谅解梁漱溟之意。梁漱溟听后欣慰地说:“人无完人是句至理名言,对于凡人或伟人,都同样是适用的。”
梁漱溟称自己,“始终难忘毛泽东的政治家的风貌和气度”。他回忆当年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的往事:1938年,他带着“对于中国共产党作一考察”“对于中共负责人有意见要交换”两个“蕴蓄已久”的目的访问延安。他对毛泽东讲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抗战前途的担忧。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别的可能没有!”
就“社会发展道路”,他和毛泽东各持己见,谈论从傍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明,谁也没有说服谁。毛泽东送梁漱溟出门时说:“梁先生是有心之人,我们今天的争论不必先作结论,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吧。”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在全国发动大规模内战,“政协决议”被撕毁。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梁漱溟一言惊世:“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此话一出为成为痛斥蒋介石背信弃义的经典话语。
1951年,梁漱溟发表《两年来我有哪些转变》、《何以我终于落归改良主义》文章中说:“若干年来我坚决不相信的事情,竟然出现在我眼前。一个全国统一稳定的政权竟从阶级斗争中而建立,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曾估计它一定要陷于战斗混战而没有结果的,居然有了结果,而且结果显赫,分明不虚。”
30年后,90岁的梁漱溟回忆这段往事,感伤地说:“当时是我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理解的,没有什么。他们去世已经10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他们”自然是说毛泽东与周恩来。
梁漱溟毫不介意周恩来当年说他“一贯反动”什么的。他认为周的“人品很高”,自己“不会因为发生一件事情而改变对周的认识”。一直认为周“是天生的第二把手”,并设身处地地想,周在那个会上只能与毛保持一致。
梁漱溟具有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无论对谁,都表里如一。他说:“在人格上不轻于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他既“狂”又“狷”,但绝不乏一个“诚”字。当年马歇尔、司徒雷登见光头梁漱溟为国事四下奔走,称他为“中国的甘地”。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大口吐血,刚健有为“最后的大儒”,落下人生大幕,享年95岁。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了!”7月8日,《人民日报》发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