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剖析,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文化战争》的出版,既是对我此前学习、思考的系统总结,也是今后深入研究的新起点。概括起来,《文化战争》具有以下特点。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剖析,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文化战争》的出版,既是对我此前学习、思考的系统总结,也是今后深入研究的新起点。概括起来,《文化战争》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华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中国相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有所间断。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王朝覆灭后,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对中国文化破坏最深的外敌入侵战争,也没能中断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000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这一切造就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事件表象蕴藏着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营养,是每一位中国人必须正视的。
《文化战争》从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如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中抽丝剥茧,总结提炼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世界科技、文化、军事等的进步,谱写了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视与珍爱,使之无愧于“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二是基于全球文化发展的视野,探析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侵袭。《文化战争》运用哲学的思辨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揭示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文化全球化,进而演化为文化战争的内在原因。如文化西方化、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导致了文化的同质化或碎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日韩文化近年来对我国的冲击力比较大,在娱乐、饮食、网络、节日、语言、建筑、思想、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体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冲击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导致年青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国家灭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灭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如古巴比伦等)。本书通过深刻剖析我国的文化现状,号召国人开始重视、尊重、使用、保护、传承自己的文化。
三是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重塑民族文化复兴的路径。《文化战争》提示了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历史上,不少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本土后,逐渐与中华文化有机融合,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强大的整合能力,也是中国文化合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本土化,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近30多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发达国家则相对衰落。中国的GDP总量在2007年超过了德国,在2010年又超越了日本,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缓慢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原有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加之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误读,“中国威胁论”也应运而生。那么,中国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中国在未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呢?
向世界阐释和论述中国的价值观、中国崛起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和谐世界的需要,更是重建中国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需要。中国不仅要有更多的孔子学院,而且应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文化推广人才,发展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媒体。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应该推崇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计量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显示,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初主要是依靠劳动投入,之后又依靠资本投入,靠科技支撑的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如果从科研支出在GDP中的比重、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以及基础科研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等指标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项极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的任务。
到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时候,到我国化解国际社会各种矛盾、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到我国因为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而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拥护的时候,到我国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为世界人民所普遍认可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国际、国内提供的历史条件都在预示: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完全可以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初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21世纪末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灿烂辉煌的巅峰。
当然,由于《文化战争》中涉及大量的历史、地理、社会、战争、经济、环境、自然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本人的知识结构、工作实践所限,难免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阐释不够清晰,甚至与学界的观点相异。我希望《文化战争》只是我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起点,更希望自己能够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现实思考、科学研判和传承需求,为中国精神的阐释、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戴有山2014年6月于武汉大学珞珈山
作者简介:
戴有山,1973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中西文化比较、新媒体发展趋势、社会舆情、文化产业路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曾在石家庄陆军学院担任10年《管理学》《机关公文写作》教员,编写了大量基层管理理论和机关公文写作方面的教材。2006年转业后任北京市委宣讲家网站执行副总编,2012年任职于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2014年调任至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目前,专职从事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认同、文化强国战略、中西文化比较、社会舆情研判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著有长篇军旅小说《魂归》,多次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在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0多篇学术研究文章。
作者简介